尬欢网 > 百科 > 正文

​古老的中越界碑

2024-10-14 15:58 来源:尬欢网 点击:

古老的中越界碑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陆地国境线长达2.2万公里,庄严的国境线上,矗立着成千上万座国家界碑,站立着无数威武的士兵,守卫在国家边境线上,庄严神圣不可侵犯。

2018年9月30日,我与家人自驾,到广西沿北仑河中越边境公路,朝着防城港东兴市东兴镇竹山村港口驶去,瞻仰那古老的国家界碑,看慰那捍卫国土的英雄将士。

长长的中越边境线上,滔滔东逝的北仑河,从这里汇入浩瀚的北部湾,入海处便是东兴镇竹山港口。它位于东经108度、北纬21度。

如果由南向北计算,中国海岸线的终点和陆地边界线的起点,都在这里交汇。屹立在竹山港的北仑河边境的大清国一号界碑,就座落在北仑河入海口竹山港旧码头的山坡之上。

沿石阶而上,有一座海蚀平台,平台上有一座古老的亭阁,亭阁中竖立着“大清国一号界碑”。亭旁有一棵古老的大榕树,树边是大清国钦州知州李受彤的铜像,高约2米,身着清朝服饰,头戴顶带,正气浩然。

亭台海蚀溶岩的石壁上,密密麻麻的铭文,记载着大清国一号界碑的历史,虽历经狂风暴雨和海蚀,仍清晰可见。“大清国一号界碑”用坚硬的花岗岩石凿成,高1.7米,宽0.7米,厚0.4米。

碑的正面刻着“大清国钦州界”,清光绪十六年四月立。其碑文由时任清廷界务总办、四品顶戴、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亲笔书写。碑亭中央大清国一号界碑,是清朝政府为神圣的国土疆域,特地造建的一座界碑.

平台背山面海紧依祖国,东向北海南面越南,威严地耸立在古老的北仑河入海口。北仑河是中国与越南东境的一条界河,发源于广西防城港的十万大山,流经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1187平方公里。

河的下游60公里,构成了中越两国的边境线。美丽灵秀的北仑河水,在这里奔腾不息地流入北部湾海洋。

在长达10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中越两国共有33块界碑,东兴市境内便有8块,自期界立碑至今,一直耸立在中越边境上,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些界碑在大清朝屈辱的历史中傲然挺立,似如一道道坚强的疆土屏障,阻挡着法夷的金戈铁蹄、坚船利炮,无言地警示着:领土神圣,不容侵犯。

距古老的大清国一号界碑不远,有一个用花岗石砌成的平台。高高的平台之上,鼎立着一个用巨大的花岗岩石精心打磨而成的巨大石球。其新颖的构思、精美的设计、精致的打造,使其成为竹山港北仑河入海口处的一道靓丽的景致。

石球向南的表面中央,刻着“零点”两字,这是东兴---那坡,沿边公路的标志,也是中国陆地边境线零公里的起点。

朝着中国大陆顺时针方向,陆地边境线从这里开始,一直向北延伸,直至中国与朝鲜边境交界的鸭绿江入口,总长2.2万多公里。

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边疆行》、《从东兴出发》,便在北仑河入海口开机拍摄。经广泛传播,许多游客慕名来此瞻仰游览,一睹“大清国一号界碑”的风采。古老的北仑河竹山港和沉寂百多年的界碑,便从尘封的历史记忆中苏醒,成了如今的旅游观光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澈的北仑河水,宛如靓丽温柔的洗衣女,轻曼秀丽,水质清沏奔流不息,顺着河堤缓缓地汇入海洋。河堤内的港湾风平浪静,堤坝边停泊着一艘艘渔船,几艘武警边防部队的巡逻艇,威严地停泊在港口岸边。

界碑亭下的港口河岸,驻扎着中国武警边防部队。自大清国勘界立碑以来,这里就一直驻扎着中国军队。忠诚的卫士们,历经百年烽火硝烟的洗礼,就这样一朝接着一朝,一代接着一代,威武雄壮地守卫着祖国的边境。

那块古老“大清国一号界碑”,仍稳稳地耸立在这里,那朱红漆描抹的碑文,在阳光的映照下仍格外醒目,诉说着那一段段难忘的历史。

我静静地伫立在碑亭之前,肃稳地注视着那庄严的界碑,追寻历史的长河,中法战争浴血奋战的场景,与那段屈辱的历史浮现眼前。

越南,古为南越县,秦朝建制后为南越郡。秦将赵佗起兵称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西汉时期赵佗向汉高祖称臣,南越国成了汉朝藩属国。

清嘉庆年间改为越南,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武力占领越南南部,并不断向北进犯,妄图觊觎中国。1883年底,法国军队进攻驻越北地区的清军和黑旗军,中法战争爆发。翌年8月,法国海军舰队,在福建马尾港,突然袭击清朝福建水师,击沉大清军舰11艘。

1885年3月,清朝老将冯子材率部在镇南关勇猛冲杀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一举收复越南谅山承镇。接着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率众,在临洮击溃法军,收复了十多个州市县。冯子材、刘永福等将领,因此成为光耀中华,抗击法军的民族英雄。

就在中法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之际,清廷采取退让政策。1885年6月,清廷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又称《中法越南条约》,中法战争结束。从此,大清国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结束了自汉朝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与越南的“藩属关系”,清廷撤回了镇南关外的驻军,越南从此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中法新约》规定,六个月内,中法双方必须派员勘界。1886年11月,在北仑河畔,清廷钦差勘界大臣、鸿舻寺卿邓承修和钦州知州李受彤,负责勘界事宜。邓、李二人,面对横蛮无理、武力要挟的法国勘界使臣狄隆毫不妥协,义正词严,据理力争,"反复诘驳,往返六次”,不辱使命寸土不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守住了大清的国土。

1887年3月,邓承修与狄隆在越南芒街签署了粤(钦)越、桂越两段勘界文约,并派广东省钦州知州李受彤,与法国代表拉巴弟,会办粤(钦)越段勘界事宜。1890年4月,李受彤与法国代表拉巴弟签订了《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双方约定:以沿河沿海为界,将法国企图吞占的白龙尾、江平一带,划归中国所有。

由竹山沿北仑河上至垌中,河之东北方为大清国界,河乡西南方为越南国界,两方依约各立界碑。是年,1-10号界碑立好,三年后,11-33号界碑全部立毕,单号为中国界碑,双号为越南界碑。

自此,中越两国勘界立碑事宜结束,两国国界边境从此划定,双方各依界碑为界。中越界碑用花岗石刻制,中国界碑上刻有“大清国钦州界,大清光绪十六年,钦州知州李受彤书”的字样。以立于北仑河出海口竹山村港的界碑为一号界碑,溯北仑河而上,直至垌中北岗隘。大清国一号界碑,是以河为界的界碑。

根据当时两国立碑协定,两国以北仑河流域中心为界,因界碑不能立在河中,即以河的主航道为界线。由中越两国,在靠近主航道的各自陆地上竖立界碑,并单面刻字,预示着外面水域,还有一部分领土。以陆地为界双方共立的界碑,一面书写“大清国钦州界”,一面书写“越南”国界,这就是以河流为界与以陆地为界的区别。

“位卑未敢忘忧国”,百多年前,清朝钦州知州李受彤与其随员,在当地边民的帮助下,爬涉深谷、攀崖峭壁、风餐露宿,终将33块大清国界碑,立于绵延100多公里的中越边界上。这些厚重的中华历史,厚重的爱国史事,厚重的爱国精神,一直默默地镌刻在大清国的界碑里。

一百多年来,多少英雄将士,为捍卫中华国土,壮烈殉国英勇牺牲,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永远铭记,铭记那《中法新约》的屈辱历史,铭记那“大清国一号界碑”的史事,铭记邓承修、李受彤等爱国忠臣,铭记冯子材、刘永福等民族英雄。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改朝换代,新中国建立,中越两国友好相邻,越南深陷越法、越美战争的困境,中国人民勒紧裤带,捐物捐粮,捐献枪炮子弹,无私援助越南军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然而,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的越南,为了推行霸权主义,曾一度在苏联的支持下,背信弃义公然反目,吃着中国人民援助的粮食,拿着中国人民捐助的枪炮子弹,屡屡侵犯我中华边疆制造了无数起武装侵犯中国边境的流血事件。

1978年,越南与苏联签订军事盟约,同年11月1日,越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越边界庭豪山流血事件,大批越南军警越过界碑。越军无视中国的严正警告,武装侵略中国边境,古老的北仑河两岸枪炮齐鸣硝烟弥漫,造成我边防居民和归国华侨大量伤亡,是可忍孰不可忍。

1979年2月17日凌晨,在杨得志、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越边境全线展开了自卫还击,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激战,歼灭越军10万,攻占越南城镇21座,取得了举世闻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巨大胜利。

3月15日晚,最后一批中国军队胜利撤回国内,无数英雄将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壮我军威国威,捍卫了中华国土。如今,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号界碑,仍威严地矗立在中越边境,历史已将这些界碑的史事,载入了国家史册,与无数民族英雄的英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