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欢网 > 百科 > 正文

​马上进入中年空巢期的你,准备如何度过?我想这样度过

2024-10-15 14:56 来源:尬欢网 点击:

马上进入中年空巢期的你,准备如何度过?我想这样度过

昨天,同事小张对我说:“佟姐,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你就是中年空巢一族了。趁着现在还不到四十五岁,抓紧时间生个二胎宝宝,填补这个空巢期吧。”

我笑笑,对她说:“若在三年前,我真的不敢去想,女儿离开我以后的情形。但是,我现在想的是,女儿终于开始展翅高飞了,我也可以做回我自己了。”

一想到此,内心竟然还有几分迫不及待呢?

中年空巢是‍指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现象”正呈现“中年化”趋势,被称之为“中年空巢”现象。‍

过早地“空巢”给部分中年人、特别是中年女性带来了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有心理医生认为,“新空巢”家庭中,母亲不适应感明显高于父亲。

空巢以后的中年人,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自己的空巢期不是用孩子来填满的,自己完全可以完美地解决。

1、孩子只能陪你走完人生的一段路程

很多人都知道纪伯伦的那首短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

这个道理我们好像是一看就懂,但实际操作起来,远远没有那么容易。有太多的母亲从做了母亲之后,就把生活的重心都转到了孩子的身上。

当然,我也不能脱俗,自从生下女儿以后,自己便不再成长,只会把我认为的对女儿的好,尽我所能地全部给她。

其实,这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爱,只会让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来得猛烈而又猝不及防。

无奈之下,向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倾诉,结果发现,我们三个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因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同小异。

于是,痛定思痛,我们决定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不再互相交流各自的苦恼,而是到处去搜寻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歇斯底里,我们不再大发雷霆;跟孩子讲道理,我们只说三两句,点到为止;孩子的未来让孩子自己做主,我们学会了尊重孩子的意愿。

还好,我们三人的孩子的青春期,虽然惊涛骇浪般开始,但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平稳度过。

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世界,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自己的世界。所以,孩子不仅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更需要我们逐渐放手的爱。

面对马上就要离巢的孩子,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开始自己走自己的路。

2、趁机多陪陪家里的老人

我自从开始了婚姻、家庭、孩子和工作的模式,回娘家小住就变成了一种奢侈。每次回家看望父母,都是来去匆匆,当天去当天回,就跟做了一场梦一样。然后,又开启了下一轮的想念。

每回给父母打电话,他们都会跟我说:“安心工作,好好照顾孩子,我们都好,不用回来看我们。”但是每次回家又离开的时候,父母都会把我送出好远好远。

他们住不惯楼房,所以无论我怎样说,他们也不来我家,哪怕只是小住几日。

现在孩子大了,我的父母却老了。虽然在他们的眼里,四十多岁的我还是一个孩子。我的孩子都可以离开家了,我也终于可以常回去看看他们了,陪他们说说心里话,一起吃个家常饭。

我还想把每一次与父母的相聚都做一个记录,让每一个与父母相聚的日子都染上温暖的记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们的父母到了这个年纪,想要的已经不多,只需儿孙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他们就好。人过中年的我们,趁父母还在我们身边,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3,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都大同小异,20岁前后,渐渐地脱离父母,走向自己的世界。为了让父母放心,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就这样踩着多数人走过的路,一直都步履匆匆,却好像一直没有为自己而活。

当孩子离开家的时候,我们刚好把用在孩子身上的关爱收回,把关注点用在自己的身上。

邻居段姐的孩子,去年去外地求学。孩子离开家以后,王姐不但组建了一个舞蹈队,而且还报了一个彩铅绘画班。

她说这是她一直都喜欢的,小时候家里没有这个条件,长大了没有这个时间。现在,终于可以腾出时间学画画和跳舞了。用她的话说,这叫一动一静,内外兼修。

刚刚几个月的时间,王姐就画得有模有样了,经常发到朋友圈里与大家分享。而且每晚的七点半,段姐都准时地出现在小区门口的小广场上,领着和她一样爱好舞蹈的朋友们一起跳舞。

在她的带动下,我已经等不到女儿离家,便加入了段姐的舞蹈队伍,现在我经跳得有了几分模样,还需继续努力,一直坚持。

每晚,志趣相投的朋友们聚在一起,一起摇摆兼说说笑笑,既收获了友情又收获了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好友范范从儿子上大学以后,她马上就报了瑜伽班。两年过去了,现在的范范整天开开心心的,精力充沛,容光焕发,感觉她比同龄人年轻了太多。整个人的气质也不一样了,形态又恢复到了年轻时的样子。

我已经和她说好了,等我女儿高考一结束,我立马就去报名,跟她一起练瑜伽。

心理大师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而第二次生命,常常是从四十岁开始的。”

和我一样的中年朋友们,我们的第二次生命才刚刚开始,这段生命才真正属于自己,一定不要把它放在巨大的落差与不舍中。一定要为着自己的喜欢而活,方能在属于你的一生之中,见到最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