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欢网 > 百科 > 正文

​历史上,叶江川有哪些故事?

2024-10-25 16:59 来源:尬欢网 点击:

历史上,叶江川有哪些故事?

叶江川老师,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中国国际象棋领军者、国象名家。

1991年10月29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内突然响起了一阵鞭炮声,当时、菲律宾国内严禁民间燃放烟花爆竹,但是这一天政府却没有采取任何干涉行动。(菲律宾)马尼拉是一个国际象棋非常流行的国度,那么当地的华侨、华人啊,也非常的热情。自己记得菲律宾好像是不允许放炮了,但是他们可能到市政厅特别去申请,还放了炮。点燃当地华人激情的是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中国姑娘谢军,在这一天她战胜了前苏联棋手齐布尔达尼泽,成为新科世界“棋后”,正是从这时起中国女子国际象棋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先后涌现出了谢军、许昱华、诸宸、侯逸凡四位世界棋后。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们的身后有着同一个老师:叶江川。因为自己本身毕竟是棋手,但是谢军拿完冠军以后,我自己想下可能都因为,就是时间上都有点分身无术了。自己呢就不知不觉就变成一个教练,甚至以教练为主、棋手为辅的这样一个角色。

国际象棋又称欧洲象棋,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战略棋盘游戏,它的棋盘由六十四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组成,黑白棋子各十六个。国际象棋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智力游戏,在全球有超过七亿人热衷于这项运动。你要会下国际象棋,你可能就学会了第二种外国语言。你可能甚至不会说,你都可能不会说当地的语言,通过下棋你都能交到当地的朋友。说起国际象棋,大家最熟悉的赛事就是国际象棋世界棋王赛,这是国际象棋界个人的最高荣誉。获得棋王赛的男女组冠军的棋手分别被大家称之为“棋王”、“棋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个位置一直由欧美棋手占据。1975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重新加入了国际棋联。经过几代棋手的努力,1990年、二十岁的谢军获得国际象棋亚洲冠军,开始向国际象棋“棋后”的位置发起冲击。当时国际象棋的“棋后"是(前)苏联棋手齐布尔达尼泽,她十七岁登顶王座、四次卫冕,在棋后的位置整整坐了十三年。实际上呢,我(他)们那个年代就是一说到(前)苏联的棋手,不管是男棋手还是女棋手也好,那都跟山一样,因为(前)苏联是国际象棋王国,比如说齐布尔达尼泽、加普林达什维莉,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成名已久的这些特级大师,所以对谢军本身来讲肯定心理上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的。想要把齐布尔达尼泽拉下马,谢军必须过三关。第一关在世界八强赛中通过单循环比赛进入前二名从而获得出线权;第二关要战胜一同出线的对手从而获得最终挑战权;第三关,通过十六个回合比赛战胜齐布尔达尼泽夺取冠军。1990年10月,世界国际象棋八强赛即将在(前)苏联博尔诺市开战,可是国家队还没有决定由哪位教练陪同谢军参赛。当问及谢军本人意见时,谢军的要求出人意料。她希望男队棋手叶江川担任她的教练。当时自己在队里应该是排在男一号,谢军可能排在女子的第一位,那么从布局的风格、棋风上,包括还有各方面来讲是自己来带她。就这样,叶江川第一次担任起教练这个角色。国际象棋的教练平时要负责棋手训练,开赛前还要为棋手安排布局和战术,这就像行军打仗、一旦战术出现失误,即使战士能力再强也会难以发挥。在八强赛中,叶江川指挥的第一盘棋、谢军就输给了对手。那次比赛还是挺不顺利的、刚开始的时候,因为首先路途很奔波、很辛苦,要转两次飞机,转两次飞机、去了还有时差,而且去完以后,时差还没来得及倒就开始比赛。我们也知道那对棋手来讲是非常辛苦,所以总共呢就七盘棋,八个人下一个循环嘛,先输一局棋。这个要争夺前两名那是非常困难的。

八强比赛中只有宝贵的两个出线名额。先输一场,让谢军出线的形势变得非常困难;第二场比赛,谢军面临的是小组中公认实力较差的捷克选手,大家都猜测谢军会奋力一搏,叶江川却为谢军安排了求稳的战术。当时因为不能再让她输了,再输了就没戏唱了,所以最主要的时候是赶紧缓一下,另外也可以第一从心情上平复一下、可以休整一下。第二从身体上也可以休整一下,那么下一个和棋以后呢,相对来讲不是特别耗费她的精力,这样就是把宝押在后面的五盘棋上。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你要再急再一输、那就完了。

选择求稳战术,也是叶江川不得已而为之。国际象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古印度防御"、“西西里防御”、“法兰西防御"等许多经典的套路,要战胜对手,必须要了解对手的布局习惯和棋风,因为中国棋手很少参加国际比赛,对对手缺乏了解,这使得叶江川在前两轮比赛中选择战术时非常谨慎。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现在就是我们有电脑、有这种数据库,那个时候完全是用教练去亲自地给她寻找一些布局,给她制订一些布局的一些策略,包括对方的一些棋谱,可能都得想尽一切办法去搜集,因为不知道对方怎么下,要通过一些资料、来了解到这样的一些内容,所以还是非常耗费精力的。所以当时对于其他的几名棋手、当时主要是前苏联的棋手,对她们知道的有一些、但是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是要通过她们的一些对局来找出应对的一些方法,比如说采用什么布局,对方的特点是什么。

按照叶江川的布置,第二局谢军与对手下成了平局。两轮过后,中国棋手一负一平,这让谢军成了各国棋手眼中的“软柿子”。因为谢军那个时候也是一个无名小卒,就是大家在比赛前并不认为她是前两名的有力竞争者,所以她和棋了或者她不和棋,更何况她输了,估计可能所有的对手都没有想到最后谢军能出线,所以肯定是把可能得分的得分点没准都选在她身上了。在第二轮比赛结束后,主办方安排棋手休息一天,叶江川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时机、研究了前两轮各国棋手的对局,为谢军下一步的比赛制订了详细的战术安排。我们去的目的就是要出线,因为八强里面它要打出两个嘛,打出两个进行争夺候选人的资格赛,所以目标就是前两名,不管打第一也好、第二也好,只要能出线就行,所以后五场必须要把它拼下来,可以说经过两轮的观察对这些棋手也有比较清晰的一些概念了,那么谢军也基本上休整过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利用宝贵的这一天休息时间那就琢磨后面这几场是采用什么样的战术,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宝贵的一天。在随后三场比赛中,谢军连胜三场,可是在第六场比赛中,求胜心切的谢军因为下得过于激进被对手翻盘,比赛的悬念被留到了最后一轮。

这是叶江川青年时期参加比赛时的一张照片,与许多同辈棋手一样,叶江川最初接触的并不是国际象棋而是中国象棋。他父亲是一个中国象棋的爱好者,他也是铁路上的一个干部。那么在他们家、他们在太原居住的地方叫黑土巷,在黑土巷全是铁路职工住在那里。那么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下棋的中心,那么他们也在街边经常看到一堆一伙儿的下中国象棋,那么他们家就是在整个黑土巷那块儿是下象棋的一个中心,那么自己很小就会下中国象棋,大概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学会了下中国象棋。凭借出色的棋艺,这名少年很快引起了山西队的象棋教练王品璋的注意。自己拿了太原市的少年冠军,拿了冠军以后、这个比赛很重要,因为1976年年初的时候山西省准备筹建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队。当时山西省棋队中有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三个项目。中国象棋小组因为在全国水平不高、面临解散,在王品璋的建议下,叶江川在十八岁转行,成为一名国际象棋棋手。因为自己等于是十八岁才开始学习国际象棋,那肯定是从一个专业棋手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晚了,一般来讲肯定是七、八岁就开始学、十岁,再晚一点儿,十一丶二岁,这已经很晚了,那么自己十八岁其实是比较晚。国际象棋应该讲是我们在当时的时候绝大部分我们的国人都不知道、不知道不了解,所以呢应该讲还是一个非常冷僻的项目。现代国际象棋在清朝时期被引入中国,1957年、国际象棋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的体育项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国际象棋的强国(前)苏联先后举办了四次对抗赛,极大促进了国际象棋在中国的普及。因为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国际象棋在六十年代后日渐萎缩。因为当时的资料非常有限、没有资料,我们山西队没有资料,资料当时很多都是油印的,全国各地资料就跟手抄本一样,咱们原来不都有那个小说手抄本,就是得到一份这样的资料都很珍贵,所以不光在成都抄,自己记得很清楚的一点就是在开封,开封体校有一个叫李基祖老师的,他呢、体校给他订了两本杂志,就是《苏联棋艺》和《六十四格》,那么这个杂志在全国可能就是有那么四、五份吧,四、五个地方有,他那个就算是其中之一。自己跟另一个队友、山西队的另一个队友,他们就到开封去呆了半个月,呆了半个月、天天就是日以继夜地开始抄,很兴奋,因为这个资料都是非常宝贵的。就是自己记得那个信笺抄了几十本。

作为一个棋手,最重要的功课就是研究棋谱,业界称之为“打谱”。通过抄写棋谱,叶江川熟悉了很多前辈和大师们的布局方法和思维方式,棋艺日渐提高。当时是在1981年的时候拿全国冠军是最年轻的,而且他们也没有想到,因为以前的这种冠军不是出在上海就是出在北京、就是出在广东,这三个地方。山西等于是不入流的,整体水平也都比较弱,所以在整个棋坛还是比较轰动、在全国棋坛上还是比较轰动的。

二十一岁的叶江川横空出世,打破了上海北京棋手在这个项目的垄断局面。他不仅七次获得全国冠军,还两次打入世界杯八强,成了当时国家队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棋手。中国棋院的领导看到叶江川超强的实力,给它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学生。因为谢军虽然她在女子排在第一位,但是从女子棋手的实力要弱一些,另外就是关键她的理论、棋艺的理论方面还不是很系统,对她进行帮助呢,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理论上给她进行提高,主要的就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另外就是她的每一局棋都要给她进行解拆,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每一局棋都要给她分析。另外就是我自己走的一些棋,包括我们打的一些棋谱啊、一些心得、一些体会都要讲给她听,所以这样的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对于女选手来讲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正是在叶江川的帮助下,谢军的棋艺得到了迅速地提高,这才有了八强战前谢军提出让叶江川与她一起出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