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欢网 > 影视 > 正文

​长津湖:真实战争场景远比电影残酷,至少有三点电影是不好还原的

2024-09-07 04:25 来源:尬欢网 点击:

长津湖:真实战争场景远比电影残酷,至少有三点电影是不好还原的

电影《长津湖》,无疑是年内的一部巨制电影。即使是放在国内外整个战争题材电影库中,都能称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影片突显革命英雄主义的战争场面刻画渲染得好,战斗故事情节描绘得细腻入目,战争打斗场面体现了大制作大手笔。总体来讲,《长津湖》电影把那种战争的真实与残酷,较好地进行了还原。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得不说,与真实中的长津湖战役相比,有几点可能再也不好还原出来了。

首先是极为寒冷的战场天候无法还原。

长津湖战役发起的时间是1950年11月底,当时正赶上几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气温达到零下三四十度。电影中虽对战场环境的极寒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营造和铺设,但实际上感觉还是在一种人为设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战役。比如,战场雪的厚度不够,风雪刺脸刮脸体现不够。因而,给人“极冷、极寒”的感觉并不是十分强烈。帅克以为,在这种电影寒冷画面的视觉效果上,《长津湖》的”冷劲“和”寒劲“还不如前几个月上映的《悬崖之上》更为逼真与强劲。

或许,正是由于极寒的战场环境铺设营造得不够,当电影最后出现冰雕连时,给人难免有些跳跃和突兀的感觉。这使得本该最让人泪目的画面因为这种跳跃和突兀而在效果上打了一些折扣。

不过,事物的矛盾在于,如果真的是在零下三十四度的情况下拍摄,真的是在极厚的大雪和极强的寒风中拍摄,显然,电影的好多动作和逼真的效果又没法拍摄。在东北呆过的人都知道,一到零下二三十度的时候,人们便不愿出门。零下三四十度更是可想而知,不要说在这种极寒条件下拍电影、做各种战术动作,即使是在外面呆上一两个小时也受不了。

有鉴于此,我们能够想象,在真正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情况下,像拍摄长津湖战役这样的大战争场面,实际上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可以说是几乎无法完成的。因此,极寒的战场环境无法还原,无论是从天气本身的角度,还是拍电影本身的角度,都是让人可以理解的。

其二是极为悬殊的装备代差无法还原。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与世界上头号强敌交手,我们的武器装备跟美军简直是没法比的。后期有了一些苏联援助的装备,才得到一定的改善。特别是9兵团秘密入朝作战,是在紧急的军情下投入到长津湖战场的。因此,在这种远距离长途机动的情况下,在这种山路崎岖的路况下,在这种为了保密起见只能夜晚行军的要求下,好多重装备要不就是来不及带上,要不就是根本没法带上。

本来,我们的武器装备与美军就没法比。再加上重武器没有带上来,这使得我军装备与美军装备的对比,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代差。也就是说,你不得不用步枪和手榴弹去对付美军的坦克大炮。

联想到《长津湖》电影中的装备,实际上真实的连队装备水平,是达不到电影当中穿插7连装备的那样水平。狙击步枪的精准,迫击炮的一发命中,冲锋枪的不停扫射。电影艺术可以这样体现,但真实的长津湖战役9兵团的部队是做不到的。

20军军长张翼翔后来就回忆说:“当时战场形势对我们很有利,可就是打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制空权,运输条件差,重武器无法运送,重机枪又不能用了。火力不够是打不下来的直接原因,第20军作战重武器就是手榴弹”。

27军在他们战后的总结报告中也说,部队的迫击炮百分之七十都打不响。

也就是说,真实的装备代差确实是严重存在的。但这种落差又不太可能完全还原到电影中来。如果完全还原到电影画面当中,势必影响电影视觉和效果冲击。换句话说,如果迫击炮都打不响的话,那么刻画的7连炮排排长雷公形象,便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

其三是极为薄弱的后勤保障无法还原。

应该说,《长津湖》电影对志愿军后勤保障的薄弱给予了一定的刻画。包括吃冻土豆的处理都很逼真细腻。但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后勤保障比这严重得多、滞后得多。20军军长张翼翔、副军长廖政国等人说过这样的话:长津湖战役的艰苦超过长征,特别是那么多天的冻饿,长征都没有过。

我们看到,电影中志愿军的战士们始终生龙活虎、朝气活力,但实际上,由于我军后勤保障能力很弱,特别是由于没有制空权,使得战役的后勤伴随保障根本没法实施。战士们不得不饿着肚子实施战斗和追击,这种饿肚子有时是一两天,最高甚至达到两三天。即使是电影中体现的只有几个冻土豆的保障水平都达不到。

也许,电影对后勤保障的薄弱可以再加大一些力度,但要想达到真实中的长津湖战役那样,实际上是不太好做到的。因为,我们不太好想象比红军长征时还要艰难严重的后勤保障,通过电影中来充分体现,其镜头画面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看来,薄弱的后勤无法还原,站在电影艺术视角来讲,我们同样也该给予一定的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抗美援朝战史》《第20军战史》《第27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