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欢网 > 生活 > 正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孔子的哪句

2023-09-13 06:24 来源:尬欢网 点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孔子的哪句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孔子的哪句话

出自 《三字经》。该句的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 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 理。

【原著简介】

《三字经》 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 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 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 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 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 “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 儿童的必背读物。

关于 “玉不琢不成器” 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传说在很久以前,中国的某城市里建起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寺庙。竣工之 后,寺庙附近的善男信女们每天祈求佛祖,给他们派来最好的雕刻师来雕刻一 尊佛像。于是如来佛就派来了一个擅长雕刻的罗汉,幻化成一个雕刻师来到人 间。雕刻师在两块已经备好的石料中选了一块质地上乘的石头,开始了工作。

可是,没想到他刚拿起凿子凿了几下,这块石头就喊起痛来。雕刻的罗汉 就劝它说: “不经过细细的雕琢,你将永远都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还是忍一 忍吧。” 可是,等到他的凿子一落到石头身上,那块石头依然哀嚎不已: “痛 死我了,痛死我了。求求你,饶了我吧。”雕刻师实在忍受不了这块石头的叫 嚷,只好停止了工作。

于是,就重新选了另一块质地远不如它的粗糙石头雕琢。虽然这块石头的 质地较差,但它为自己能被雕刻师选中而从内心感激不已,同时也对自己将被 雕成一尊精美的雕像深信不疑。所以,任凭雕刻师的刀琢斧敲,它都以坚韧的 毅力默默地承受过来了。雕刻师则因为知道这块石头的质地差一些,为了展示 自己的技艺,他干得更卖力,雕琢得更加精细。不久,一尊肃穆庄严、气魄宏 大的佛像赫然立在人们的面前,大家惊讶之余,就把它安放到了神坛上。

这座庙宇香火鼎盛,日夜香烟缭绕,天天人流不息。为了方便日益增加的 香客,那块怕痛的石头被人们弄去填坑筑路了。由于当初承受不了雕琢之苦, 现在只得忍受人来车往、车碾脚踩的痛苦。看到那尊雕刻佛像安享人们的顶礼 膜拜,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有一次,它愤愤不平地对正路过此处的佛祖说: “佛祖啊,你太不公平 了! 你看那块石头的资质比我差得多,如今却享受着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孔子的哪句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谁的名言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玉不琢,不成器 : 选自:

1.《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谁的名言

如何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的原坯是石头,石头不经打磨雕琢仍然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而经过人工或机器的打磨精雕细琢就打成了玉器,各种昂贵的玉雕,手觸等饰品,有的甚至价值连城所以人也一样,不学习不努力就不懂礼义廉耻就没有社会道德就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启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何处如何解释

出处

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

翻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

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

原文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