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欢网 > 生活 > 正文

​红缨枪的红缨是什么作用(红缨枪的作用)

2023-04-07 06:08 来源:尬欢网 点击:

红缨枪的红缨是什么作用(红缨枪的作用)

在许多说法中,枪缨子是“吸血”的,这种说法没大错,在不断的发展中,枪缨子确实具备这方面的功效,能一定程度的避免血液顺着枪杆流下,造成手滑。

按照武术方面的应用,红缨枪的枪缨还具备遮挡作用,随着长枪的不断伸缩,蓬散的枪缨子会形成红彤彤的一团,让受枪者看不清使枪者的虚实,还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据说有厉害的武师耍起枪来“枪缨似斗,晃如铜锤”,意思是他的枪缨子在对方眼中像米斗那么大,使起来又像枪头安的不是细细的枪尖,而是硕大的铜锤一样。

对付上这样的使枪者,确实难以招架,枪缨子已经变成干扰对手的工具了。

但是呢,排除武术的发展,按照一些历史考据,枪缨子更多的是种文化传承,而非真的有什么实际作用。人类历史发展这么多年,除中国外,世界其它地区也很少有相同的东西,可见“功能说”并不见得完全正确。

实际上,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中枪缨子是个争议话题,至少没有实物证明春秋战国秦汉存在这种东西,那时候的士兵可以对一挺槊杆极尽工艺,还拥有装备量更多的戈戟,却并未在上面安装红缨。

但是在唐代敦煌壁画《河西节度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节度使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中,我们却可以发现枪缨的明显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推测,红缨的出现(至少是发展扩大)是在汉代以后的事情,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带来的习惯。

根据长乐公主墓中西壁《甲胄仪卫图》的描绘,这些唐武士们也都没有采用红缨枪,他们使用的是“旗枪”。

这种旗枪在青海西宁塔尔寺的《吐蕃武士像》壁画上也得到了展现,并没有红缨存在。

我们还可以看看明代的《出警入跸图》,这可以说是官方主旋律大制作了,对一应武器的描述极为清晰,像上图的金瓜武士,红缨只在于帽顶,金瓜锤没有红缨。

拿偃月刀和宝剑的骑士也是如此,只有盔缨没有什么“吸血”的刀缨,仅在刀背象征性的吊了一缕小缨子,装饰的意味大于实际意义,如果平时关注的细致的话,会发现这种小缨经常出现在各种古代中国武器中,包括上面的《张议潮统军道行图》中也是如此。

拿画戟的骑士们倒是有缨子,但并非红缨,而是挂的豹皮。当然,这是仪仗兵器,与实际打仗的战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总的来说,《出警入跸图》中并非没有带红缨的武器,但它们绝非占多数,大部分的武器更喜欢吊上装饰性的旗帜或旓等装饰,或者干脆光杆。

汉族有很明显的缨子情节,这是一种不亚于绳结和玉坠的文化习俗,人们会给马、牛、车、乐器、文玩、服装、武器都佩戴上缨子或流苏,很难说武器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是融汇了某些民间装饰习俗。

关于缨子的由来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比如“大纛说”,什么是大纛呢?就是一杆代表最高旗帜的大旗,金庸小说里就曾经出现过蒙古大汗的“九旄大纛”,说是用9条牦牛尾巴装饰的旗帜。其实用牛尾做大纛是汉族习俗,蒙古人的大纛叫“苏勒德”,顶部为枪头,矛身底座“銎”部被做成大圆盘,围着打了一圈孔,上面挂上了各种各样的马鬃,这种风俗被蒙古人传到了中亚,延绵了很多年才消失。

“大纛说”认为,枪銎上的红缨其实是游牧民族习俗的一种沿革,就是缩小版的“苏勒德”,游牧民族在进入并影响中原地区后,将枪缨子这种习俗放大并延续下来了,可能还与中原文明进行了互换。

当然,那时候还没有蒙古人,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匈奴、鲜卑、羯、羌、氐产生的作用,尤其是羌人,“枪”这个兵器的由来本就与羌民族有脱不开的关系,它本质是把游牧民族的廉价长矛,既然学了全套,那么是不是把枪缨子也一并学来了呢?

汉民族的大纛也是个挂毛的东西,比如古籍就记载了轩辕皇帝杀蚩尤后,将蚩尤的头发做成了大纛的说法。古代大纛会专门用动物毛制作个叫“旓”的大毛球,它挂在大纛的顶部,特别醒目,《出警入跸图》中也展现了这种东西。

古代经常会用到大纛,甚至许多将军的牙旗也就是差不多的东西,比如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中就有“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的文字。如果发散下思维,有些部队为了威武荣耀,是否存在对大纛的模仿呢?这种模仿是否存在扩大效果,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武器装饰呢?这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和时间来揭开答案了。

还有些说法将红缨枪的缨子由来联系到古代“武士的盔缨”之上,认为这种服饰佩戴习惯影响了武器的装饰,但“盔缨”其实也源于胡人,比如李白《侠客行》中“赵客缦胡缨”的字句,还有晋张协《杂诗十首》中的“舍我衡门衣,更被缦胡缨”字句,都反映出武士冠缨是种胡服文化。也许枪缨的真实由来就是那么简单——来自羌人这类少数民族的传承而已。

没了红缨就不能叫红缨枪了。红缨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可以被叫做红缨枪。